文化中国行发现节气之美,传承文化瑰宝
“文化中国行发现节气之美”是一项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让现代人重新认识和感受二十四节气这一古老而珍贵文化遗产的项目。以下是关于该活动的一些主要内容:
1. 活动背景与目的:
该活动通过举办各类讲座、展览以及实地考察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关于节气的知识,并激发他们对于这一文化遗产的兴趣。
2. 活动内容:
节气展示:活动中展出了丰富多彩的节气主题作品,包括诗歌朗诵、书法展览、风筝制作和民间传统手艺展示等。参与者不仅能够观赏到艺术作品,还能亲身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
艺术表演:例如,山东青岛胶州市的茂腔剧团通过改编自传统茂腔的《四时歌·节气谣》,将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活动、民俗风情融入戏曲唱段,使节气文化变为可听可感的艺术符号。
3. 节气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活动讨论了如何将传统的节气文化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例如通过线上平台“云上茂腔·节气微课堂”,观众可以复现《清明》选段中的踏青场n
4. 参与体验:
参与者们表示,在参与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很多有趣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一种回归自然、尊重生命的态度。
5. 具体节气活动:
春分:春分时节,人们会进行踏青、赏花、放风筝等活动,感受春光的美好。
小寒:小寒时节,南方蜡梅开放,北方的人们则玩冰戏雪,感受冬之乐趣。
惊蛰:惊蛰标志着春天的第三个节气,气温回暖,万物复苏,人们开始春耕。
霜降:霜降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寒冷天气的来临,也是农事活动的重要节点。
通过这些活动,文化中国行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感受自然与文化的融合之美。亲爱的读者们,你是否曾在某个清晨,被窗外的鸟鸣唤醒,那一刻,你是否感受到了时间的脚步?其实,这样的时刻,正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独特的“节气”在默默诉说着它们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上“文化中国行”,去发现节气之美吧!
一、惊蛰:春雷唤醒沉睡的虫儿

3月5日,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当沉睡在泥土里的虫儿在雷声中苏醒,当农人望着春雷劈开的第一道闪电,将犁铧深深刺入大地,一个带声音的节气——惊蛰来了。
惊蛰,顾名思义,是春雷唤醒冬眠的虫儿。古人认为,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震向人间,因此人们也就利用这个时机来制作新鼓。在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的公塘村,有一位叫谢歌美的制鼓人,进行家族传承纯手工制鼓40多年。他的儿子谢丹桂如今也加入这一手艺的传承之中。父子制作的鼓远近有名,口碑极佳。2020年,谢歌美谢丹桂父子的水北牛皮鼓制作技艺被列为江西省新余市非遗名录,父子俩也都获得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
二、冬至:踏雪寻梅,心灵的修行

12月21日,我们迎来了冬至节气。在古代,冬至的重要性可以与新年相媲美,民间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谚,亦别称“亚岁”。
这一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此后白昼渐长,阳气回升。此时,大地银装素裹,而梅花在冰天雪地中傲然绽放,于冰天雪地间绽蕊吐芳,恰似冬日里的一抹亮色,慰藉着文人雅士的心灵。
清代画家汪士慎就是一位爱梅之人,他听闻邻人焦五斗家藏有年前所收腊梅雪水,竟持瓮相求,并作《乞水图》以赠,足见其对梅花的痴迷与珍视。汪士慎的爱梅之情,不仅于生活琐事中展露无遗,更在其艺术创作中得以深刻体现。他擅画梅,笔下之梅自成一格,有“汪梅”之美誉。观其《空里疏香图》,画面以拙朴笔触勾勒斜倚的梅花三两枝,左上篆书自题画题,右侧枝下题诗:“小院栽梅一两行,画空疏影满衣裳。冰华化水月添白,一日东风一日香。”
三、夏至:荷花盛开,诗意盎然

7月3日,在重庆市铜梁区土桥镇荷和原乡,一场别开生面的“节气”活动正在进行。来自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高校的留学生和当地青少年走进百亩荷塘,共赴一场“节气”之约。
“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至’意味着极致、达到顶点。”上午9点,一堂浸润在清幽荷香中的班会在农家院坝举行,重庆市璧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肖娅给大家介绍,夏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夏至意味着炎热的夏天正式拉开帷幕。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班会课上,大家争相吟诵文人墨客的荷花诗。赏荷游园、登高祈福、吃面食、做荷花灯,大家纷纷抢答,好几名留学生也说出了答案。
四、立春:福到人间,草木新生
2月3日,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的到来,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画上句号,生机勃发的春季开启新篇。
值此新旧更替、时序轮换之机,南方客户端携手广州美术学院,推出新一季节气报道,以中式美学的优美意境,与广大南友共同弘扬传统文化。云浮罗定市紫云英陆续盛开,吸引游客前来打卡拍照。
立春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打春等”。自古以来,人们对立春充满吉庆祥和的祈愿。佳作名篇不胜枚举,从苏轼“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的生机,到罗隐“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的景致,无不充满春和景明的新气象。
五、二十四节气:时间的印记,文化的传承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创造和传承的时间体系及其实践,蕴含
本站严格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仅分享已标注来源的公开事实信息,不复制原创内容。若权利人认为内容侵权,请于30日内联系,我们将立即核实并删除。网站邮箱;yuzhibolangzi@gmail.com 通知邮箱谢谢!